長江水利委員會委員會剛剛發布的2007年《長江泥沙公報》顯示,2007年,長江干流再度遭遇“枯水少沙”年。
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她的健康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資料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江流域輸沙量減少,長江水越來越清,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否會影響到長江的健康?記者就此采訪了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相關專家。
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長江科學院副院長盧金友說,備受關注的三峽水庫投入運行,并不是導致長江輸沙量減少的唯一因素。2003年開始運行的三峽水庫攔沙只對中下游的泥沙量產生影響,而長江上游輸沙量減少從20世紀90年代就已現端倪。
長江輸沙量變化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他介紹,江水有挾沙能力,一般情況下,輸沙量和來水量成正比。但資料統計,從1990年到2005年,長江上游的寸灘站來水量較其以前多年平均值減少僅2.4%,輸沙量卻減少了1/3。
盧金友解釋,這與長江上游地區大量修建水電站有關,這些水庫攔截了長江上游大量泥沙。
其次,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減少了流域土壤的侵蝕和沙化,流入長江的泥沙大量減少。此外,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江上游主產沙區降雨量及降雨強度不大,產沙強度不大,減少了匯入長江的泥沙量。還有因河道采砂加劇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輸沙量減少占到減少總量的1/8左右。
近年來長江泥沙減少幅度到底有多大?長江委水文局技術處處長陳守榮拿出這樣一組數據:自2000年長江委開始編制泥沙公報以來,長江入??诖笸ㄋ恼镜妮斏沉糠謩e為2000年3.39億噸、2001年2.76億噸、2002年2.75億噸、2003年2.06億噸、2004年1.47億噸、2005年2.16億噸、2006年0.848億噸、2007年1.38億噸。與多年平均值4.36億噸相比,這些年度的輸沙量均有著很大的差距。
盧金友告訴記者,這樣的情況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會一直延續。
他解釋,目前,長江上游仍在開發,金沙江在建的溪洛渡、向家壩等水電站第一批機組將相繼于2012年、2013年投入運行。這兩座水電站的裝機容量加起來相當于一個三峽工程。據測算,這兩座電站聯合運行50年后,將攔截其上游60%的來沙,運行100年時,下泄沙量較現狀仍會減少一半。
同時,長江上游還將不斷地開發水能資源,興建許多水電站,因此,長江上游干支流來沙還將減少。
三峽工程對長江中下游泥沙減少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據《長江泥沙公報》顯示,2003年—2007年,長江入庫沙量為9.5億噸,出庫泥沙僅有三分之一,有6.4億噸泥沙被淤積在水庫,水庫達到沖淤平衡,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上一頁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