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抗震救災供水保障工作正從應急供水階段轉入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階段。
5月25日,4臺移動監測車及40多名水質監測人員分赴四川地震災區成都、德陽、綿陽、雅安四大片區,以城鎮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為重點,對220個水源地開展監測,為災區人民的飲用水安全提供實時監測資料。
5月24日晚,水利部抗震救災供水組副組長、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洪一平主持召開水利部抗震救災供水組水質工作會,水利部抗震救災供水組副組長、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巡視員陳曉軍根據水利部有關要求,布置了即將全面開展的監測工作,四川省水利廳水政水資源處、四川省水文局有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洪一平要求全體監測人員做到“兩個結合”,即采樣與送樣結合,監測與核查結合。他要求監測頻次控制在三天一次,六天兩次。監測結果在每晚12點前報國務院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水利部及水利部抗震救災領導小組。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水利部抗震救災領導小組迅速成立了供水組。5月18日,先期到達的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共十幾名監測人員就在成都、都江堰等12全縣市開展監測,共對200多個水源地水樣進行分析。洪一平隨監測人員察看每一處的監測及設備運行情況,積極與地方水利部門聯系,迅速掌握監測范圍。水質監測車和監測人員的巡回工作,對穩定災區人員的情緒起到了積極作用。
根據水利部抗震救災前方指揮部的安排,按水利部水資源司、四川省水利廳的要求,供水組水庫組將對重災區六市州220多個城鎮集中飲用水水源地進行監測。來自長江委、黃委、淮河、海委四個流域機構水環境監測中心的巡測人員共同承擔地震災區的水質監測任務,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負責對監測工作的統一指揮協調,并制定監測計劃和方案。